| 索引號 | 620722028/2025-00180 | 發文字號 | |
| 關鍵詞 | 發布機構 | 民樂縣林草局 | |
| 公開形式 | 主動公開 | 責任部門 | 民樂縣林草局 |
| 生成日期 | 2025-09-09 11:29:50 | 是否有效 | 是 |
一、規劃背景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高標準農田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人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里面應該主要裝中國糧;強調要突出抓好耕地保護和地力提升,堅定不移抓好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高建設標準和質量,真正實現旱澇保收、高產穩產。同時,在國家“雙碳”目標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大背景下,加強農田防護林建設,對于提升區域生態系統碳匯能力、改善生態環境、促進農業綠色轉型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田生態環境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農田防護林作為維護農田生態環境、保障農業生產的重要生態屏障,其建設顯得尤為重要。農田防護林可以有效的減緩風速,降低風蝕,減少水分蒸發,提高土壤含水量,從而改善農田小氣候,為農作物創造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此外,為了推動“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的實施,加強農田保護,抵抗風沙危害,改善農田生態環境,促進農作物增產,需要建設農田防護林,以形成綜合的農田林網防護體系,全面提高全縣農業生產的整體水平,為實現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同時,結合鄉村振興戰略,農田防護林建設有助于美化鄉村環境,打造“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村在綠中”的城鄉綠化新格局,還能促進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統一協調發展,實現農民增收、林業增效、國土增綠、生態改善的目標。
二、出臺目的
民樂縣農田防護林網大部分建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受當時經濟社會發展和技術條件等因素所限,樹種單一、結構簡單、抵御病蟲害能力不足,面臨老化、缺株斷帶問題。盡管通過多年來的大力建設,農田防護林體系已初具規模,并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以及人居環境的改善發揮出了有效的保障和促進作用。但農田防護林建設管理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原有林帶被毀、新建林網脆弱的現象十分嚴重,加之長期存在的法規政策不完善、管理主體缺失、農田防護林建設規劃不統一、行政執法疲軟、處罰依據不充分、日常管護不到位等問題,全縣農田防護林建設管理工作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對農田防護林建設管理工作高度重視,為加強農田防護林建設管理,發揮農田防護林保障耕地安全和糧食安全的作用,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將農田防護林建設管理納入重要議事日程。進入“十五五”時期,民樂縣應抓住政策機遇,科學規劃并大力推進農田防護林建設,補齊生態短板,為農業高質量發展筑牢綠色屏障。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提高農田防護林質量,發揮農田防護林保障耕地安全和糧食安全的作用,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根據《張掖市農田防護林建設管理條例》和《張掖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全面加強農田防護林建設管理的意見》(張政辦發〔2024〕39號)要求,結合民樂縣實際,制訂本規劃。旨在加快全縣農田防護林體系建設管理步伐,持續有效發揮農田防護林的作用,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維護國家糧食安全、促進生態系統良性循環。
三、重要舉措
近年來,甘肅省出臺了《甘肅省“三北”工程建設技術細則》(試行)、《甘肅省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建后管護辦法(試行)》、張掖市出臺了《張掖市農田防護林建設管理條例》《關于全面加強農田防護林建設管理的意見》等相關法律法規,為農田防護林的建設和管護提供了政策依據和保障。結合三北工程、防沙治沙、中央財政補貼造林等項目資金,形成多渠道投入機制,并要求土地整理、農業綜合開發等項目同步配套防護林建設資金,確保生態與農業基礎設施協同推進。作為農田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農田防護林在防風固沙、保持水土、改善農田生態環境、保障農業生產條件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民樂縣立足縣域實際情況和發展方向,提高政治站位和思想認識,認真貫徹好《張掖市農田防護林建設管理條例》及相關法律法規,努力提升農田防護林對全市農業生產的庇護作用。堅持科學規劃、綜合治理的思路,加快構建配置科學、結構合理、帶片網相結合的綠洲農田生態經濟復合型農田防護林體系,發揮農田防護林保障耕地安全和糧食安全的作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有效保障農業生產安全。同時,大力推行林長制改革,強化地方黨委政府保護發展林草資源的主體責任和主導作用,嚴格按照省、市縣推深做實林長制改革工作的總體安排部署,以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及實現林業高質量發展的目標,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以加強林長履職盡責為重點,全面落實“林長制”工作責任制,構建起縱向銜接置頂,橫向到邊觸底的三級林長制組織體系,嚴守紅線抓“護綠”,擴面提質抓“增綠”,壓實責任抓“管綠”,聚焦產業抓“用綠”,深化改革抓“活綠”,落實落細生態文明建設責任,以林長制促進了林長治。這必將對持續加強農田防護林建設管理,穩步提升農田防護林整體生態功能,進一步強化各級林長責任擔當,推動林長制改革向縱深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四、注意事項
(一)農田防護林工程建設應與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相協調,與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相適應。
(二)符合基本農田保護、土地整理、農田水利建設要求。
(三)林帶樹種優先使用楊樹、榆樹等抗逆性強的鄉土樹種和林木良種,比例不少于70%。
(四)農田防護林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工程應進行全面規劃、綜合治理,農田防護面積比例≥90%。
(五)農田防護林造林成活率達到90%以上,三年后林木保存率達到85%以上,且林相整齊、結構合理。
(六)新建農田防護林應當配套獨立的灌溉系統。
五、規劃期限與任務
(一)規劃期限
規劃期限為2025年—2030年。按照渠路林田統一規劃、綜合治理的思路,以建設綠洲農田生態經濟復合型農田防護林體系為目標,自2025年開始,利用6年時間,緊密結合和美鄉村、土地整理和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構建配置科學、結構合理、帶片網相結合的農田防護林體系。
(二)目標任務
全縣規劃建設農田防護林4011.0畝、長度405.53公里,其中新建農田防護林1321.8畝、158.78公里,低效農田防護林改造2689.2畝、長度246.75公里(詳見表2),逐步實現農田網格布局科學化、林帶結構合理化、造林樹種良種化、苗木規格標準化、造林技術規范化、撫育管理常態化的功能完備的農田防護林體系,使農田防護林林相更加整齊,體系結構更加合理,整體質量和生態防護效能全面提升,為促進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建設牢固的生態屏障。
???表?2???民樂縣農田防護林規劃任務表
? ???序號 | ? ???建設類型 | ??????????????規模 | |
面積(畝) | 長度(公里) | ||
1 | ????新建農田防護林工程 | 1321.8 | 158.78 |
2 | ???低效農田防護林改造工程 | 2689.2 | 246.75 |
合計 | 4011.0 | 405.53 | |
六、效益分析
到2030年,全縣新增農田防護林面積1321.8畝,使農田防護林林網化率達到90%以上,基本實現適宜區域的農田林網全覆蓋。林網結構進一步優化:完成2689.2畝低效農田防護林的改造提升,優化林帶寬度、間距、樹種配置等結構參數,增強林帶的生態穩定性和防護持久性。生態、社會、經濟效益明顯提升。
七、關鍵詞解釋
1、“雙碳”目標:是指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并在2060年前達成碳中和。
2、生態環境保護工程:是指為解決生態環境退化、污染治理、生物多樣性喪失等問題,運用生態學、環境科學、工程學等多學科原理,通過人工干預與自然修復相結合的方式,恢復或構建健康生態系統、提升環境承載能力的系統性工程。其核心目標是實現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生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3、農田防護林:是為改善氣候、土壤、水文條件,防止自然災害,特別是災害性天氣對農業生產的危害,創造有利于農作物生長發育的環境條件,以保障農業穩產高產,在農田中或沿農田邊緣營造的帶狀或網狀林分。